法治政府建设进行式丨银川市司法局:做实村(居)法律顾问工作 “法管家”让群众法治获得感强起来
信息来源:“宁夏法治”微信公众号
村居法律顾问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资料图片)
查看现场、审查合同条款、沟通核心条款内容……这两天,宁夏灵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莉和同事为灵武市上滩村一个经营项目忙碌着,在土地使用权、地上附着物所有权、建设审批手续等方面为村“两委”提供智囊服务。“作为村里的法律顾问,我们应该为项目提供更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李莉说。
把群众急需的法律服务送到社会的“神经末梢”,把现代法治理念植根群众心里,转变为法治行动。近年来,银川市司法局探索村(居)法律顾问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创新“1234”工作法,推动基层法治和乡村振兴各项事务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走出一条“派驻律师受欢迎、矛盾化解保平安、乡村治理见成效”的法律服务新路径,为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注入法治元素。银川市多措并举精细打造村(居)法律顾问“银川品牌”,荣获2022年自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选优配强村民身边法律“智多星”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以实干为先,坚持做好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法律服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群众知晓度。
制定《银川市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让村(居)法律顾问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统筹考虑村(居)法律顾问的工作量、频次等因素,确定经费补贴标准和档次。建立“日常有联系,定期有服务”模式,积极开展村(居)法律顾问“五个一”活动,推动法律服务落地落实见效。
紧抓关键少数,强化基层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培训,重点围绕征地拆迁、土地权属等开展专题法律培训,将基层干部培养成具有法治素养的“带头人”。推行“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服务团”的服务方式,强化法律顾问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培训。大力宣传村(居)法律顾问的成效和经验做法,提高群众对村(居)法律顾问的认同感。建立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监督评价机制,制定差别化经费发放标准,通过抽查、暗访等方式进行督导,突出群众满意度测评,激励法律顾问服务群众、深耕基层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优化法律供给当好群众“贴心人”
持续优化法律供给,不断提升村(居)法律顾问服务质量和水平,让群众享受到一站式、便捷性的法律服务,打通公共法律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在全市遴选44家律师事务所386名律师与566个村(居)签订服务协议,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以党建引领为主线,组织全市律师事务所党组织与村(居)党支部结对帮扶,开展普法讲座、专题研讨交流、对口法律服务等活动逾百场,有效提升村(居)“两委”依法治理水平和村(居)基层党组织的法治建设能力。以群众需求为主线,精准对接群众法律需求,排查收集群众身边的难点堵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讲座2700余场,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服务,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聚焦奶牛养殖、绿色食品加工、葡萄酒等特色产业,组织编写指南手册,指导涉农企业依法依规经营。针对企业在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方面法律风险点进行“巡诊”“会诊”,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化解风险。在贺兰、灵武等地推广村(居)法律服务“互联网+”、网络电视、可视化桌面机、自助柜员机等数字服务,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以案释法普法视频讲座。推行线上“菜单式”供给、“订单式”服务,实现“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腿”的法律服务目标。解答法律咨询1.8万余次,参与矛盾调解700余次。
定期入户走访,采取“普法报告会”“以案释法”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普法宣传。通过列席村(居)重要会议、参与论证评估等方式,为村(居)“两委”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协助处理换届选举中的法律问题。整合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等阵地资源,搭建法治宣传舞台,组织当地“文化能人”编排脍炙人口、接地气的法治宣传节目,让法律知识飞入千家万户。